2016年3月27日 星期日

家明雜感:《荷里活黑名單》(二):絕世的編劇、戰友、父親

星期日生活   2016327
【明報專訊】《荷里活黑名單》中的Dalton Trumbo,是舉世無雙的風流人物。
作為電影編劇,他多產並佳作迭出。荷李活反共的白色恐怖開始時,他因為是共產黨員首當其衝,但他百折不撓、永遠逆來順受;面對「非美委員會」(HUAC)的政治逼害(witch hunt)、社會歧視,他貫徹信念毫不動搖,對戰友更不離不棄。《荷里活》的故事橫跨二十多年(19471970年),大部分人都變了,唯獨Trumbo始終如一。嗯,不變的或許還有故事的「反派」Hedda Hopper,那由Helen Mirren演的「八婆」專欄作家,恃着千萬讀者,在荷李活興風作浪。MGM老闆Louis B. Mayer因為寒微的猶太移民出身,祖國白俄又淪為冷戰敵人,說起話來還要忌她兩分。
隱姓埋名的最佳編劇
《荷里活黑名單》重提五十年代往事,對白寫得很好(Trumbo的黑人牢友問起尊榮,他的回答真精警)。不過為了顯淺易明,編劇John McNamara把它寫成一場個人戰役,甩不掉「荷李活」套路。自由與保守兩股勢力抗衡,前者以Trumbo為代表,後者是臭臉的Hopper,結局是邪不能勝正。Trumbo之外的「荷李活九君子」,變得臉目模糊。故事中出現最多、患有癌病的Arlen是個虛構角色,代替黑名單中某些人物(如Samuel Ornitz),有生之年未見昭雪,連葬禮都可憐的疏疏落落。Arlen的存在有時過於功能性,他有次跟Trumbo夤夜改爛片的劇本,問他想不想再寫有意義的東西,誘使他說出某次在墨西哥看鬥牛的惻隱故事。故事後來成為《鐵牛傳》(The Brave One)的劇本,是Trumbo繼《羅馬假期》後,另一次隱姓埋名的奧斯卡最佳編劇作品。
反而那個名演員Robinson真有其人。只憑電影描述,他好像比Trumbo軟弱,戀棧奢華生活不捨,大屋與名畫(牆上那幅變賣又贖回來的梵高Tanguy畫像),在聽證會提供名字(naming names),跟參與過的組織劃清界線。好玩是Robinson在電影中向來精明,若看過他演的黑色電影名作《殺夫報》(Double Indemnity),會發現《荷里活》跟他的形象大相逕庭。這樣說吧,論品德Robinson或許真比不上Trumbo,但別忘記兩人在影圈還有一項差異:幕前與幕後。編劇可以不斷化名,但明星只能靠樣子維生,被杯葛即永不超生。《荷里活》兩個人最後碰面的一場戲(Trumbo把錢歸還),算是道出Robinson等演員的苦衷。
與體制對抗之中的父女情
影片中「反黑名單」這場荷李活戰事,除了Dalton Trumbo一夫當關,後來還陸續加入了破舊立新戰士:大明星卻德格拉斯(Kirk Douglas)與導演Otto Preminger。前者找Trumbo寫成《風雲群英會》(Spartacus),後者邀他編寫《戰國英雄》(即「出埃及記」)(Exodus),Trumbo憑兩部大製作吐氣揚眉。說到底,《荷里活黑名單》還是相信(迷信)個人意志與力量,德格拉斯、Preminger,以至拍爛片的King先生(John Goodman)故意跟規矩鬥氣,造就江湖新氣象,潛台詞是「人定勝天」。同一道理,戲裏甘乃迺一句話即令專欄作家Hedda Hopper一下子前功盡廢,之後她再沒戲分,似乎把現實過於簡化了。
至於Trumbo本人,從影片所見,他宅心仁厚、嚴以律己、以德報怨,即使不是至聖,也是「亞聖」吧。他不是沒有缺點,只是很微不足道而已。他的奢華生活跟政治信念矛盾,被嘲笑為「a swimming pool soviet」。他化名寫劇本時,忙得不可開交,冷落家人;家人不聽使喚,他還大發雷霆。還幸他本性馴和,情緒偶爾失控,妻子CleoDiane Lane)一點即明。說句老實,與其說電影的主線是Trumbo與體制對抗,我更偏好副線的家庭部分,尤其父女情。
敢說整條父女線,是受了1959Trumbo的電視訪問啟發(即片尾字幕那段)。記者問他若得奧斯卡獎如何?他說要送給13歲女兒,因為自己被列入黑名單十年,女兒從3歲便保守秘密,父親從沒身分。於是,父女情貫串《荷里活》首尾。看完電影一查,Elle Fanning演的Nikola是最大女兒,黑名單出現時近10歲,不是受訪說的「3歲女兒」。「張冠李戴」無所謂,現在《荷里活》「父慈女孝」的鋪排很窩心。Nikola與父親的戲分特多,她不但深受父親影響,少時問父什麼是「共產主義者」,長大加入種族平權運動;在父親一些重要決定上,如對外公告《鐵牛傳》著作權,她是推波助瀾者。Nikola這些故事肯定是虛構的,但想像來得合理。
Johnny Got his Gun 壓卷之作
事實上,Trumbo的真人可能比《荷里活》呈現的有趣更多。幾年前PBS有部電視紀錄片American Masters: Trumbo,根據Trumbo兒子Christopher的舞台劇改編,Christopher的創作材料是亡父的家書及對外函件。紀錄片除了基本訪問,還找來明星對鏡頭,聲情並茂的演繹信件。因為Trumbo信件充滿修辭趣味,莊諧並重,是以讀信者有影帝也有諧星。時而擲地有聲、慷慨激昂;時而離經叛道,令人忍俊不禁。比如一封他當年寫給兒子的信,連帶附上兩本推介書,一是《一個撲克手的教育》(The Education of a Poker Player),據說是很離奇的自傳;另一是《性無罪》(Sex without Guilt)。他在信裏叮囑兒子,前者可以私下看,不要讓人知道;後者不妨跟好友分享,因為那是給年輕人的「自瀆手冊」!
現在說是事後孔明了:Trumbo沒經歷牢獄之苦、十年委曲求存,大概寫不出《風雲群英會》或《巴比龍》(Papillon)兩個階下囚故事。《荷里活黑名單》的高潮所在,Trumbo終於在電影看到自己名字,他淚盈於睫、身旁的妻子一臉安慰。《風雲》是不容置疑的佳作,結局很震撼,亦見Trumbo含沙射影——反抗的奴隸死罪可免,條件是供出誰是帶頭造反的斯巴達克斯(卻德格拉斯演的主角)。這時候,竟然陸續有奴隸站起來,搶認自己是斯巴達克斯,教身處人群中的斯巴達感動不已——現實中被出賣過的Trumbo,利用劇作昇華了。我稍稍好奇,《荷里活》沒有找演員飾演史丹利寇比力克,是不敢亂碰另一「偶像」麼?
因為《荷里活黑名單》,也看了Trumbo 1971年自編自導的Johnny Got his Gun。置身在「新荷李活」年代,時年六十六的他,改編自己年輕時的小說;首次執導即顯功架,敘事與意象奇峰突出,堪稱壓卷之作。故事說,一戰重傷士兵,被切去四肢,五官功能全失,醫生看他像塊沒靈魂的死肉,但他仍有思想及回憶。士兵呼叫無門,在牀上回顧一生,絕望得讓人害怕。倒敘其中一段,兒子跟父親閒聊,問什麼是民主。父說他也不大清楚,是政府的一種吧,總是讓年輕人互相廝殺的。關於戰爭、死亡與榮耀,影片提出了發人深省的詰問。
嫌《荷里活》太淺白及樂觀,不妨找Johnny Got his Gun看看;即可明白,Trumbo如何無法替代。
文:家明
編輯:蔡曉彤
fbhttp://www.facebook.com/SundayMingpao

《荷里活黑名單》

《荷里活黑名單》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