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3月23日 星期三

馮睎乾 - 想像2046:浩劫抑或天國?

香港蘋果日報   2016年3月23日

【文化籽:夢邊緣】AlphaGo這名字,大概很易令人想起高達(Jean-Luc Godard)拍於1965年的科幻電影《阿爾法城》(Alphaville):戲中控制整個阿爾法城的超級電腦Alpha 60是獨裁者,不允許人有思想自由,也禁絕所有詩歌和情感。AlphaGo和Alpha 60兩個名字,驟眼看簡直像孿生兄弟,命名者似乎想開個無傷大雅的玩笑,我卻為他的野心勃勃而不安。況且研發AlphaGo的DeepMind Technologies創辦人哈薩比斯(Demis Hassabis)最愛讀的偏偏是《科學怪人》,怎不令人提心吊膽?

如果你看過比爾斯(Ambrose Bierce)在十九世紀末寫的故事《莫桑的主人》(Moxon's Master),也許會為李世乭輸棋而高興。故事講莫桑跟他的機械人下棋,機械人不敵,居然像吳克儉一樣「感到深深不忿」,當場殺死莫桑。你可能以為只要切斷電源,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,正如AlphaGo完勝三局後,也有人半開玩笑建議:「李師傅,不要跟他拼棋,嘗試切他電路。」然而微型小說家布朗(Fredric Brown)在1954年寫的一頁極短篇科幻故事〈答案〉(Answer)裏,就想像了另一結局。

開場時,主角將超級電腦的最後一條線焊接起來,只要一撳開關,超級電腦即接通九百六十億顆有高度文明的行星上的大型電腦,瞬間掌握一切星系的知識。電源接通了,機器的燈亮起,發出低沉而懾人的嗡嗡聲,然後主角深呼吸一下,戰兢地問那道從來沒有個別電腦可以解答的問題:「有沒有神?」集全宇宙大型電腦於一身的超級電腦毫不猶豫地答:「有,現在有神了。」主角一聽,立即撲前想關掉總掣,但萬里無雲的空中突然閃出一下電光,當場把他擊斃,總掣也熔掉了。

以下講的不是科幻小說情節,而是一位有名望的科學家對人工智能發展的預測,信不信由你。這位「先知」叫古智維(Ray Kurzweil),他是著名發明家,代表作包括:能辨認任何字體的OCR、Kurzweil音樂合成器、能把文字轉為語言的盲人用掃描器、商業銷售的語音辨識系統等。2012年他擔任Google的工程總監。他寫過多本談未來的暢銷書,不少預言都已成真,例如八十年代預測2000年後是互聯網的世界,蓋茨更稱之為「我認識的對人工智能預測最準的人」。古智維的預言很多,最駭人聽聞的是這條:2045年人工智能的發展將抵達「奇點」(the Singularity),到時它的智慧將遠遠拋離人類,且繼續以指數級增長的速率進化,人類固有的生活方式將一去不返,然而人類不會滅亡,甚至可得永生,因為人、機將會合一,人的智力和體能都大大增強,名副其實成為「超人」。

2045年距今只有不足30年,但古智維的預測可謂天馬行空,他憑甚麼這樣估計?答案是「加速回報定律」(Law of Accelerating Returns):資訊科技依循的增長軌迹不是線性增長,而是指數增長。最廣為人知的例子是「摩爾定律」(Moore's law),簡單而言,就是用一美元買到的電腦性能,每隔18個月就會翻一番。古智維曾用以下故事說明指數級增長的威力:國王想獎勵象棋的發明者,問他要甚麼,發明者回答:「只要你在棋盤第一格放1粒米,第二格放2粒,第三格放4粒米,餘此類推,每格都是前一格雙倍,直到放滿整個棋盤,我就心滿意足了。」國王以為這是卑微的要求,一口就答應了,沒料到要填滿棋盤64格,其實需要一百八十萬萬億(18後加18個零)粒米,要有一個面積為地球表面(包括海洋)兩倍的種米場才夠生產這麼多米。初時的1,2,4,8,看似平平無奇,但越到後期就增長得越恐怖。發明者最後當然被國王砍頭了。

根據加速回報定律,古智維認為資訊科技以指數級增長,只會越來越快,於是整個二十世紀累積的進步,廿一世紀只要頭14年就能完成,之後只需4年,然後每隔幾年,甚至幾月,進步的幅度已等同上世紀的百年總和。如是者到了2029年,將會出現第一部通過圖靈測試的機械人──我們將無法分辨那是人類抑或機械人。人工智能結合納米技術(即是在1至100納米範圍內操控物質的技術,1納米相等於1米的十億分之一)後,2030年代我們將會逐漸跟機器結合,成為「人體2.0」(也許到時會叫iBody 2.0),下列的事不是夢:

1. 納米機械人(nanobot)將融入人體,按照程式執行大部份器官的功能,心肝脾肺腎都可移除,只剩下骨骼、皮膚、性器官、五官和腦,人可長青不老。

2. 一種叫foglet的納米機械人可根據指令改變結構,合成任何形狀,在某範圍內foglets只要達到足夠密度,就可控制聲和光(上文〈答案〉的電腦大概就是運用這技術來操控雷電)。人可利用foglets控制身體,令自己食極唔肥,也可用它們修理腦部結構,令自己過目不忘,甚至用它們變化外在環境,建構虛擬現實。

3. 在虛擬現實,人可以將自己上載到互聯網,探索現實中不存在的地方,結交同樣虛幻的朋友,甚至可隨意改變虛擬世界中的身份,令不同人看見你不同的形態。

到2040年代,古智維認為會發生以下的事:

1. 我們會有不同版本的「人體3.0」(就像現在不斷出新款的智能手機),由於當時人體已結合了分子納米技術成品,故不但可在虛擬現實改變形態,在現實世界也能變化外表,人的審美觀將會跟現在大大不同。

2. 2045年,1,000美元可買到的電腦,將具有十億顆人腦的運算力,意味着最低端的電腦都比人聰明得多。人工智能將以人類無法想像的速度思考,而每台電腦所學到的東西,可立即跟世上所有電腦同步化,電腦因而掌握的知識和自行開發的技術將以指數級增長,由是進入一極端跳躍性的「奇點」,人類的生活將被無可挽回地改變。

3. 2045年後,晶體的微縮程度已達物理下限,電腦只能擴張體積去獲取更大的計算力,於是人工智能開始將地球上的物質轉換成具有計算力的材料,直到地球變成一部巨型電腦。此後,這個人工智能生命體將以地球為中心,向外太空發散,直至將宇宙中所有物質都轉換成能夠支援智能生命的材料為止。2099年前,全宇宙將會智能化,繼而「覺醒」,變成一部神一樣存在着的電腦。

這些預言成真的話,那麼2046年未到,我們自己早就變到連阿媽都唔認得,香港變不變已無關痛癢,何況在虛擬現實中,人人俱可稱王稱霸,如今我們以為理所當然的政治觀、人生觀,皆將如同寫在沙灘上的字,勢必被時代的海浪抹得一乾二淨。以上對未來的種種玄思妙想,都見於古智維2005年出版的《奇點已近》(The Singularity is Near)一書。我讀到「宇宙智能化」時,不由得掩卷沉吟:公元三世紀的哲學家普羅提諾(Plotinus),不早就說過「智性」(古希臘文:nous;英文:intellect)即「神」、即萬有存在之源嗎?然則宇宙是否從來都是一部電腦,而我們只是寄居於Matrix而懵然不覺呢?但願我可以活到2046,向聰明得不可思議的超級Siri問一句:「有沒有神?」

馮睎乾文學手稿編輯,兼職專欄作家及拉丁文、古希臘文教師。
編輯:陳國棟
美術:吳子豪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