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2月29日 星期一

李怡 - 新聞自由是「肯定的善」

世道人生   香港蘋果日報   2016年2月29日

奧斯卡金像獎今天出爐,幾部角逐最佳影片中,我只看過《換諜者》和《焦點追擊》。《換》片戲味濃,《焦》片則更有意義。

有一千個理由去阻止新聞工作者對一項醜聞的採訪和報道,而只有一項理由支持新聞工作者這麼做。這就是2001年《波士頓環球報》對當地天主教神父性侵兒童的追查與報道。當地的天主教信徒是很大的社群,揭露這樣的醜聞會嚴重傷害作為「上帝代言人」的神父形象,甚而動搖穩定社會的信仰基石。這是一個被雪藏很久的案子,過去報紙都放棄追查了,為甚麼現在要重新接手這個燙手山芋?許多有關性侵的案件都庭外和解了,何必再去翻舊賬?新任總編輯是外地請來的,他任滿會離開此地,他只求工作表現,對這個城市沒有責任,報紙老闆和員工是否應聽他擺佈?再說,2001年發生九一一恐襲事件,公眾那裏還會關注性侵這樁陳年舊事?這時候還要去追查嗎?

大堆理由的其中一個就足以阻止採訪,包括政府官員和法庭、教會內外勢力都理由充份地對《波士頓環球報》採訪團隊施壓,當地民意對這類採訪也不支持;而堅持要去做的只有一個理由,就是新聞工作者的良知和對新聞自由的堅定信仰。《波士頓環球報》的採訪團隊經過深入調查,發現性侵事件背後隱藏着許多不可告人的權勢運作,涉及上百名受害者,他們身心受損,對人對上帝的信仰崩潰給他們帶來終生缺陷。而教會一方面私下作法律和解,另方面把涉事神父調走,以掩蓋醜聞。採訪團隊循線查到將近九十位曾性侵過孩童的神父,更發現在波士頓以外,甚至全世界,都上演這種醜行。

《波士頓環球報》的報道震驚全球,並於2003年獲普立茲獎。《焦點追擊》根據這件真人真事改編,導演Tom McCarthy說,電影不是針對宗教或教會,神父雖是「上帝代言人」,但畢竟也是人,教會也是一個由人組成的龐大機構。人性的弱點和機構的自我保護,是產生醜聞的根源。

年年預測奧斯卡都神準的畢明,在昨天的專欄中說,她選《焦點追擊》獲最佳電影和最佳原著劇本獎。因為電影表現出「新聞大衞戰勝宗教極權歌利亞」,體現最值得珍視的核心價值。

言論自由具體表現在新聞自由上,是人類社會各項自由之首。沒有新聞自由,其他的自由都是殘缺的。中共的祖師爺馬克思1842年說過:「沒有出版自由,其他一切自由都是泡影」;「出版自由本身就是思想的體現、自由的體現,就是肯定的善」。在馬克思那時代的出版自由,最主要的構成就是新聞自由。

《焦點追擊》反映美國整個社會對新聞自由的尊重,把新聞自由置於所有權力機構和人民其他權利和意向之上,因為這是「肯定的善」。也因此,不管是掌權者,還是抗爭者,毆打記者、妨礙新聞採訪,都是「肯定的惡」。任何冠冕堂皇的阻礙新聞採訪的理由,都是不能成立的。這是《焦點追擊》的啟示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