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2月14日 星期日

四維出世 - 只因我們站得不夠近

論語‧電影   星期日生活   2016214
 
【明報專訊】農曆年假期,照例可看的戲不多。有港導的電影,在IMDB的評分奇低,只有1.1分,投票的有2145人,基本上可稱為爛片之王,注意這是IMDB,是普羅觀眾的意向,已經不是高端影評人的評分了。
能夠以這種程度打破紀錄,也算是一種成就吧。幾時,香港也來辦一個「金草莓分獎典禮」。
這種電影居然還可以在強國人的地頭賣座,真是無奇不有,再奇的是,竟然有戲院出公告,為影片拍得太爛,要向觀眾道歉。當然,戲院的沙發座椅是無辜的。
製作人大抵以為,觀眾購票進場是去簽名會,有明星有卡士就可以了,人物、劇情等皆不重要。強國觀眾的水平,也可見一斑,對外片有配額管制是一個問題,中央集權、封閉式的教育亦是另外一個問題,民智未開,造就了一大堆唔deserve賣座的爛片,也是強國獨有的荒謬處境。
本地的名導拿三十年前的伎倆循環再用,在中原大地發大財,為富不仁,一個地方的賣座電影多多少少反映了國格,究竟是誰在侮辱誰,怎也算不清。
總有一天,大陸觀眾的水平與時並進,這樣的貨色不再在市場上奏效,必然會受淘汰,可我們的淘金者才不管,有一水賺一水,徹頭徹尾的香港精神。
為什麼我們的電影還這麼離地?
社會經已被迫出旺角黑夜、屯門黑夜的境地,社會亦進入經濟衰退期,為什麼我們的電影還這麼離地?人物不實在,處景不實在,已經是死罪,怎樣包裝,也只是得一個華麗的外衣,補不了虛空的內涵。
電影創作,有實在的人物為改編的依歸,已經是成功了一半。看到人家有水準的電影,常問道,為什麼我們寫不出這樣的人物、拍不出這樣的影片來?
以最近公映的《沽注一擲》為例。
《現代啟示錄》有一句出色的獨白:「Only the Americans could build a place like this in middle of the jungle」。
作為全球的金融中心,只有美國人才可以拍出這樣的影片。
電影的海報有四個要角,Christian BaleBrad PittRyan GoslingSteve Carell。四個人物有三條線,除了Ryan Gosling的德銀經紀和Steve Carell的基金經理外,他們跟其餘兩條線的人物,互不相識,這樣一來,在戲劇處理的層面上,更添上難度。貫穿這四個人物,只有一件事,就是美國的次按金融海嘯。
就是因為人物好看耐看,全片出奇地流順,戲劇張力,由頭至尾,130分鐘,很快便過去,走出戲院,還真不捨得戲中的人物。
《沽注一擲》人物好看
Christian Bale是個獨眼的醫生,轉行做基金紀理,表面上神神化化,在辦公室赤腳而行、拋網球、聽Heavy Metal、拷鼓棍,他說,通過他假眼的水晶球,可以看得更清楚。這個會不會是剛仙遊的David Bowie寫照?
是他第一個研究到房地產有泡沫,他想沽空房地產,他找投行做莊,券商憑Law of Large No.賺錢,而且他們以為房地產如日中天,贏面又那麼大,何樂而不為?
由他落注一刻,到CDO真的潰敗,差不多兩年間光景,其間老闆、合伙人不斷施壓,他不准客戶提取資金,電郵一發,回郵、電話響爆,一天一天過去,基金虧損到一到兩成,在家裏聽Heavy Metal打鼓,壓力大得不得了。有一天,他跟手下說,他們可能真的會輸。智者如他,也會有動搖的一刻,多麼人性的描寫。
Brad Pitt是華爾街退役的Trader,為防FBI監聽,有十多個電話號碼,每個都有特別的用途,有兩個年輕人投資者,因要借他的戶口去沽空,所以聯繫起來,當年輕人為可以加注而興奮時,Brad嚴正批評他們,他們正在對賭美國的經濟前途,如果他們贏,美國社會將會輸得很慘。他們問,為什麼Brad要幫他們,Brad說:「You want to be rich, and now you're rich」。言語無用,體驗才最實際,這兩個連大行的洗手間也未去過的小伙子,在人去樓空的雷曼兄弟總部辦公室「參觀」,心不禁慽然。
Ryan Gosling是德銀的經紀,因一次電話拾錯線,把他跟基金經理Steve Carell連線起來,一般來說,推銷員會為產品極力包裝,用另一角度去抑醜揚善,避免說出真話,這次有趣且諷刺的是,Ryan是說出了事實的真相去sell,可是卻沒有人相信,幾經波折,才把沽空屋房地產的產品賣出,為Steve賺錢之餘,自己亦得到豐厚的佣金。有冇見過這樣反斗倒老細米的人物?我見過,我真係見過。
Steve Carell真是一絕,看此片時,跟本不能想像他跟在《獵狐捕手》(Foxcatcher)裏演摔角隊班主是同一人。他演的基金經理,出場時十分狂躁,觀眾還以為他有病(他也真的要去治療群組),不過後來當人物的原型逐漸呈現,急躁的背後有他因科網股爆破而跳樓自盡的弟弟。
Ryansell沽空,他沒有立刻否定這可能性,以他尋根究柢的猶太人性格,他跟手下去實地考查房地產的泡沫。最後他的助手一通電話着他要在高位沽貨,他最後說「Sell them all」時,位處大廈天台的花園。他最放不下的,仍然是他的兄弟。一仗功成萬骨枯,從高處凝望眾生,這一次,又不知有多少人要跳下去了。
蒼生故事眾生貪念
三個故事多個人物,真正要說的、要關懷的,還不是蒼生的故事?要反思的是,倒是什麼令泡沫滾大,還不是眾生的貪念?你看看那個想從評級機構跳槽到高盛的女孩子就知道。英文名片The Big Short也蠻有意思,沽空是short selling,而人生的缺失/差價(Short),又是什麼?
導演和編劇是多拍電視節目且名不見經傳的Adam McKay,未必人人受得了Mockumentary 的拍法和風格,可人物寫得紮實也夠看了。如果今年美國影藝學院,能夠選出這部奧斯卡最佳電影,也真夠意思。
故事是以Michael Lewis非小說類的同名暢銷報告文學改編,能夠改成這一個精彩的電影故事,Adam跟編劇Charles Randolph功不可沒。一個社會要有追求真相的文化,才會有人把事無大小都紀錄,寫成書本,再而成為改編的藍圖基石。
什麼我們寫不出這樣的人物?
只因我們站得不夠近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