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月23日 星期六

李怡 - 謠傳是對專制政權的懲罰

蘋論   香港蘋果日報   2016年1月23日

本身是「幫港出聲」成員的監警會新任成員錢志庸,日前表示,假設李波「一如政棍所編的故事」,在內地籌劃出版禁書,即使是在香港印刷和出售,雖沒有牴觸香港法例,亦會觸犯內地法律,故審判權在內地。

李波因出版禁書而罹禍,絕非「政棍所編故事」,中共官媒《環球時報》稱:「銅鑼灣書店長期出版、銷售針對內地的政治書籍,大量編造虛假內容,惡毒攻擊國家政治制度……給內地維護秩序製造了特殊干擾」。《環時》也承認「強力部門」用「規避法律」的辦法「讓一個被調查者進行配合」。李波因何事被中共以強力手段「弄」去大陸,社會已無懸念。錢志庸的說法只是把中共踐踏一國兩制的行徑合理化而已。

香港許多人仍然抱着事不關己的心態,認為我不是做出版行業,沒有出版中共的禁書,因此不關我事。殊不知在香港做出版也是一門法律允許的行業,幾個做發行工作的人,可能根本不知道發行的是大陸禁書。對他們來說,這只是一份工。你沒有出書,但有沒有發表過「針對內地政治」的言論呢?如果有,是不是都會在香港被強力部門架走?這是李波事件最使香港人感憂慮之處。

自由行催生禁書行業

在香港,出版有關大陸的政治書籍不是只有銅鑼灣書店。在機場,在報攤,都佈滿針對大陸的政治書籍。香港很少人看這些書,更少人會相信書中內容。這些書的銷售對象是大陸自由行旅客。每年大陸旅客有四千多萬,有百分一人對這些書有興趣,就是四十多萬。實際上絕不止百分一。他們不僅自己買,還幫朋友買。自由行除了帶旺金舖、藥房,也催生了禁書這個行業,並擁有盈利市場。市場的形成有幾個條件,一,大陸是一個沒有新聞自由的封閉社會,而香港是一個享有出版自由的開放社會;二,香港是最靠近大陸的使用中文的社會,編寫中文書和以中文出版在這裏都輕而易舉;三,開放大陸客自由行,提供了這些書的廣大客源。

如果在美國,出版一本《奧巴馬的六個女人》,相信不會有人感興趣,奧巴馬即使可以控告出版商誹謗,恐怕也懶得去告。因為在一個開放社會,出版一本秘聞書卻提不出任何真憑實據,不會有人相信,不會有市場,受損害的只會是出版商自己——沒有盈利還會賠上商譽。但對於一個封閉社會來說,就不同了,因為封閉,因為對領導人之間的分歧,領導人的生活和行狀,都是國家秘密,於是任何揭秘,不管是真是假,都會讓人民感興趣,而且即使內容鋪陳荒謬,也會相信。

幾年前網上流傳一段「美國駐華大使駱家輝對中國人的幾點評價」,其中第一條是:「非常聰明,但非常相信傳言。」大陸有一個網民對駱家輝的話予以釋意:「非常聰明也就非常懷疑非傳言,在中國還是傳言比非傳言可靠,非傳言往往都是謊言。」

非傳言就是官方發言人或官媒的言論。比如央視和新華社日前編造的桂民海12年前車禍的故事,這個非傳言不是比一些禁書的編造更離譜嗎?

封閉社會的專政高官如此害怕傳言,害怕禁書,是因為老百姓相信傳言,而相信的原因不是基於愚昧,而是基於社會封閉和官方壟斷傳媒的非傳言太不可信。因此,謠傳,是對專權政治和封閉社會的懲罰。

出版自由是肯定的善

中國憲法沒有對禁書的不容,刑法沒有對禁書的罰則。中國憲法第三十五條甚至規定: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、出版、集會、結社、遊行、示威的自由。」文革後基於對民意支持度有信心,中共曾鼓勵思想解放、言論自由。鄧小平也基於這種信心而提出一國兩制,並且公開揚言香港九七後可以「罵共產黨」。北京的《讀書》雜誌,有好多年都提倡「讀書無禁區」,意思是即使色情的、反共的書都可以讀。然而,隨着權貴資本主義發展,特權和管治問題越來越多,言論和意識形態也就越來越抓緊。不過,連在香港出版「針對內地的政治書籍」都不能容忍,則是在習近平掌大權後才出現的事。

中共老祖宗馬克思寫過許多文章力主出版自由,反對書報檢查。他說「沒有出版自由,其他一切自由都是泡影」。「出版自由本身就是思想的體現、自由的體現,就是肯定的善……自由報刊是人民洞察一切的慧眼,是人民自我信任的體現,是把個人同國家和世界聯結起來的有聲的紐帶」。

李波事件使一些書店把有關中共的政治書籍下架,個人同國家和世界聯結的紐帶被割斷。對香港固然是墮落的惡耗;對中共國也非好事,因為這會催生更多的謠傳,更多對專制政權的懲罰。(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mrleeyee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