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月3日 星期日

家明雜感:2015年外語片小檢

星期日生活   201613

【明報專訊】繼續2015年電影的小圈子選舉,對象為公映的外語電影。不是奧斯卡的「外語片」類別,而是相對「華語片」的「西片」。

最佳外語片:《末日先鋒:戰甲飛車》(Mad Max: Fury Road

佐治米勒復出,事前沒多大期許,但看完《戰甲飛車》後五體投地;套句消費影評的老話:「絕無冷場」。它敘事毫不含糊,兩個小時幾乎全在追逐奔馳,比任何一部「速度與激情」更有「速度」及「激情」。影片的末世意象厲害,戰車設計千奇百怪(噴火結他手一流),正邪對戰分秒必爭。老的故事就是旅程,一切在路上開展,多少有些向尊福西部片《飛渡關山》(Stagecoach)借鏡。今年至少有兩熱門片向《飛渡》取經,除了《戰甲》,還有Tarantino的《冰天雪地8惡人》(The Hateful Eight),相當篇幅在「驛馬車」內發生,可見經典用之不竭。《戰甲》是部澳洲片,它介乎reboot與續集之間;荷李活的續集片千篇一律(今年便有《未來戰士》及《職業特攻隊》等),米勒硬橋硬馬的作風,一下子把所有因循續集片、小學雞式的「PG-13」科幻片比了下去。《戰甲飛車》不止場面賞心悅目,還是動作片中鮮見的女權故事!姊妹聯手對抗大魔頭,不甘淪為生育機器。牽頭的「獨臂神尼」Furiosa是「異形」系列的Ripley以來,電影最好看的「英雌」,更勝片中寡言冷峻的title角色MaxTom Hardy本已出色)。Charlize Theron憑一片成為今年大贏家,《心蹤罪》(Dark Places)的失利已無關痛癢。

入圍名單(按公映先後排列):《坐看雲起時》(Clouds of Sils Maria)、《獵狐捕手》(Foxcatcher)、《公投飯票》(Two Days, One Night)、《女朋友的女朋友》(The New Girlfriend)、《伊朗的士笑看人生》(Taxi)、《第四公民》(Citizenfour)、《流離所愛》(Love is Strange)、《翩翩愛自由》(Jimmy's Hall)、《火星任務》(The Martian)、《毒裁者》(Sicario)、《換諜者》(Bridge of Spies)等。

沒話可說,西片的光譜比華語片寬闊,題材與風格洋洋大觀,一年下來的流水帳十分美滿。每年如是,上半年總是奧斯卡片天下,去年的奧斯卡又旗鼓相當。年初公映的,除了較熱門的《飛鳥俠》及《解碼遊戲》,《獵狐捕手》由劇本、演出、攝影到production design(重塑八十年代)都好得沒有話說。運動員與金主愛恨交纏,人性剖析深入(《激戰》望塵莫及);名門望族後裔已經一把年紀,還活在不苟言笑、精英主義的老母陰影下。故事乃真事改變,經編導的詮釋,角色懼怕母親的糾結,儼然悲劇之根本,心理分析得相當「大國民」。

2015,西片「作者年」

2015年的西片算是「作者年」,幾個赫赫有名的導演新作皆可公映(要拜跟院線掛單的收費電影頻道之賜),即使不算他們最好,也豐富了首輪面貌,坊間的「藝術電影」評論跟着多了。好像Panahi的《伊朗的士笑看人生》,被禁拍片下還迭有新作上場,而且姿態怡然自若,這次還自己開的士;《伊朗》秉承伊朗好電影的優良傳統,在素人/演員,真實/虛構之間辯證。只是儀表板上小小一枚鏡頭,已見盡人生百態。奧桑的《女朋友的女朋友》亦精彩,丈夫在喪妻後名副其實的「身兼母職」,不經意發現自己的易服傾向,亡妻的好姊妹先是吃驚,然後漸漸變成為「她」守秘的知己,是關於性別及身分異常好玩、開明及坦誠。另一法國名導阿薩耶斯,他的《坐看雲起時》在年初公映,至今印象猶深。三個女人的故事,庇洛仙果敢,角色帶有自己真身,演一個開始色衰愛弛的大明星,面對小辣椒後浪Moretz(《勁揪俠》)鋒芒畢露,橋段有點像《彗星美人》。《吸血新世紀》冷面的Stewart演年輕經理人,介乎兩個女伶之間,憑本片贏得不少演技獎項,吐氣揚眉。片子最動人是壯麗山色雲海,配上韓德爾的Ombra Mai Fu,凡塵俗念一下子微不足道了。

比利時的戴丹兄弟,電影節觀眾不陌生了。他們的《公投飯票》少有的跟明星合作,贏取了在港公映機會。不負眾望,Cotillard的「素人」演出入型入格,影片故事單純,就看她演的女工兩天內四出游說工友,祈他們在道義(虛)與利益(實)之間抉擇。正因為角色行為純粹,才突顯女工訴求卑微。片名原為「兩日一夜」,命名「公投」跟香港近年政治氣氛、去年雨傘運動有關。另一大師堅盧治從來義無反顧左傾,《翩翩愛自由》是他繼《土地與自由》後續說三十年代大蕭條時期的革命故事,這次地點是風景秀麗的愛爾蘭。角色的要求同樣卑微,只希望有個聯誼、跳舞的小型會堂(片名之意),在教會及政府眼中已大逆不道,主角占美因為政治信仰入罪。看《翩翩》感慨,幾十年前的愛爾蘭故事,保守派聯成一線,手段卑污無所不用其極,很像前年的香港雨傘運動。盧治跟《土地與自由》如出一轍,儘管世情荒謬絕倫,他對朝氣勃勃的下一代仍寄厚望。

大師新作其實還包括高達的《告別語言》,老頑童不按常理出牌,口味跟過往一樣偏鋒,那頭狗及故意讓人暈眩的3D拍法已見一斑。今年公映的紀錄片不多,跟電視頻道同步的有Amy及《大偽術家》,可惜我心中最好的《沉默的眼睛》(The Look of Silence)只在電影節放了幾場,沒有正式公映,導演Oppenheimer繼續說六十年代印尼排華大屠殺故事,採取跟上次《殺戮重組》完全不同的方法,氣氛平和,骨子裏毛骨悚然。除此以外,關於斯諾登事件的《第四公民》亦很好,不看幾乎忘了,舉世嘩然的叛諜事件在香港搬演。它不是類型片,但斯諾登在香港酒店房內聞火警鐘若驚弓之鳥,不用渲染(配樂可免則免),比任何政治驚慄片來得更懾人,足見真實影像威力。導演Laura Poitras敢作敢為,香港真需要像她一樣敢於發掘真相、挑戰權力的新聞工作者。

美片下半年各有千秋

美國電影下半年豐收,《流離所愛》、《火星任務》及《換諜者》等各有千秋。《流離》聚焦一對老年男伴,才結婚不久,卻因為性傾向歧視而失業,被迫賣房子、分居。經舒琪提醒,才猛然醒起這是Leo McCarey動人老片《白頭偕老》(Make Way for Tomorrow)的同志版!《白頭》看得人神傷,換上二十一世紀、同志老伴,aging問題並沒解決——香港高地價加上對老弱傷殘的邊緣化,政府漠視「全民退保」,此地足夠條件拍《白頭》及《流離》有餘了。《火星》極度精細、說服力強,配樂有神來之筆,烈尼史葛的確比《普羅米修斯》稱職,雖然末段「神州」及高雄(中國官方人物)的介入看得人哭笑不得。《毒裁者》除了Deakins的攝影,BluntDel Toro都很深刻,後者應該憑此片一登龍門,等着更多酷斃的演出吧。《換諜者》是史匹堡言志之作,像佐治古尼的《各位觀眾晚安》一樣,要提醒觀眾美國五十年代恐懼共產黨的白色恐怖歷史。湯漢斯的「Standing Man」形象,大概為他換回又一次奧斯卡提名吧,但男配角肯定是蘇俄間諜演員的囊中物。史匹堡是影像敘事的高手,看《換諜者》的場面調度簡直是享受。

Special Mention:今年公映的外語片中,值得一提的還有《無定向喪心病狂》(Wild Tales),十分出色的短片結集,言簡意賅、技法精準無誤;《玩轉腦朋友》(Inside Out)秉承Pixar一貫老幼咸宜,可愛中充滿世故唏噓;《海街少女日記》是清逸雅淡的四美圖,是枝裕和繼續《誰調換了我的父親》的血緣與養育討論,四姊妹與世無爭,活得出塵。至於完全由「一人包辦」的《逆時空狙擊》(Predestination),除了立即躋身「最離譜電影」行列,也算是今年《回到未來》三十年紀念的「回禮」,時光機已被人類搞得一塌糊塗。

文:家明
編輯:蔡曉彤
fb http://www.facebook.com/SundayMingpao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