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0月4日 星期日

家明雜感:金馬獎初審有感

星期日生活   2015104

【明報專訊】 今年有幸,再有緣當金馬獎的評審,不過只能參與初選階段。複選的時間太長了,要留台差不多一個月,適逢是9月的開學時節,只好割捨。2009年的參與十分難忘,大會的安排非常周到,評審程序公開公正。複選的評審每天看幾部戲,密集的看兩三個星期,午飯全在試片室解決。那一年,我把香港的諸事統統放下(寫稿除外),全心全意的看電影、做筆記,日子過得純粹。

初選不同,暑假去台北一周就好,責任是從所有報名電影中選出入圍的四十多部,有報名的我們都會看到。據說中港台來參與的電影愈來愈多,我負責「劇情長片」項目,片單就有一百五十多部。金馬的分工愈來愈精細,2009年我也參與初選,印象中在家看看DVD,把選項以電郵呈交即可,畢竟初選只需決定是否入圍。今年不同了,有些新片要到金馬的辦公室看;即使初選,交了表格還得開會討論。我們的七人小組只管劇情長片,短片、紀錄片另有評審負責。幾年前可不是,同一批評審還得看紀錄片的,所以才有機會提名《音樂人生》。

《醉.生夢死》

《聶隱娘》《醉.生夢死》大熱

一百五十多部劇情長片,看完對今年的華語片形勢算有基本概略了。不計年產量及票房,單看參賽的電影;整體而言,台灣水平較高,而且品種多元;中國的主流商業片一般,愈賣座的往往愈不中看(如《煎餅俠》),但獨立電影又教人喜出望外;香港的則差強人意,一年到頭竟交不出幾部令人滿意的電影。

從兩天前大會發布的提名名單可略知一二。「最佳劇情片」提名中,《刺客聶隱娘》及《醉.生夢死》將是今年大熱。前者不用多說,挾康城最佳導演之名,侯孝賢久休復出(題外話,侯在拍《聶》之前的好幾年,就是埋首在金馬獎、影展、學院的推廣工作)。雖然坊間對《聶》的意見不一,但毫無疑問敢於嘗新,也拍得非常講究。《醉》上周在本欄說了,編、導、演皆非常出色,堪稱是張作驥以至台灣電影的新里程碑。遺憾今年張因性侵案被收監,在牢獄內得知影片獲10項提名的喜訊(僅次《聶隱娘》的11項);11月底的頒獎典禮,他應該出席不了。

大陸入選的兩部都不算主流片,賈樟柯的《山河故人》比上次《天注定》豐富,刻意鋪排的三幕結構,分199920142025年(未來背景),說三代中國人的故事。趙濤的演出內斂,母子情感人,第三段故事還有張艾嘉;葉倩文的舊曲再一次在賈片中扮演重要角色。另一部《塔洛》由藏族的萬瑪才旦執導,全片黑白攝影,故事簡約、形式樸拙,非常真率自然,前段尤其令人會心微笑。《塔洛》的清新脫俗,有點像最早期的賈樟柯。大陸的獨立電影就有此能耐,導演年紀輕輕,即懂得從真實提煉,找素人演員拍出現實小品,工業完全難望項背(劉杰的《德蘭》跟《塔洛》有些異曲同工,不過沒有爭大獎的緣分)。香港只有翁子光的《踏血尋梅》得複選的評審青睞,看來跟片種有關係,無論中、台兩地,皆拍不出如此赤裸逼真的連環殺人案件。《踏》一些場面非常可怕,它沒妄下道德判語、甚至不清楚交代犯罪的原委,觀眾看罷莫衷一是,算是故事較高明的地方。

五部「最佳劇情片」候選片,你要說有什麼共通的話,應該是「孤獨」。「Cinema of Loneliness」,難道是華語片藝術的新走向?

 《塔洛》

港片名落孫山

很多香港電影名落孫山了,《迷城》、《太平輪》、《衝鋒車》、《赤道》、《三城記》、《破風》……猶幸徐克的《智取威虎山》有份競逐最佳導演。它是徐克近年佳作,本應有更多提名。影片太「根正苗紅」(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),不知在台有沒有水土不服(影片並沒公映),因而被稍稍忽略了?黃修平的《哪一天我們會飛》其實也不錯,夫妻面臨中年危機,憶年少往事;倒敘部分三個年輕演員戲分很重,不負重望。杜琪峯的《華麗上班族》除了技術獎項外,只有編劇及女主角提名;在大陸賺個滿堂紅的《捉妖記》也只提名幾個技術獎項。我們在八月開初選會議時有討論過,一些電影(來自香港的尤多)若可能在複選中獲得技術提名,即使整體成績欠佳,亦不妨列作入圍影片。以往的「動作設計獎」都是港片囊中物吧?不過今年看了一部叫《師父》的大陸片,由鬼才徐浩峰編導及當動作設計,他繼《一代宗師》後再寫民國武俠傳奇。動作乾脆利落,人物酷到不行,看後着實有點為港片的動作汗顏。不遠的將來,香港電影會不會連這點優勢也失去?

大陸片大玩風格

大陸電影還有幾部值得一提的,管虎的《老炮兒》同樣很風格化,從馮小剛主演的老北京帶出代際矛盾,馮的硬漢子角色眼前一亮;他與一眾老伴如張涵予等,在財大氣粗、不可一世的富二代跟前,只見時不我予。曹保平的《烈日灼心》非常峰迴路轉,是個關於救贖的故事;鄧超、郭濤及段奕宏忠肝義膽,影片把他們拍得有型有款(香港的類型片很久沒看到這份自信了)。除此以外,畢贛的《路邊野餐》、余慶的《私奔公路》以及李非的《命運速遞》都是風格取勝之作。同時間,大陸的「鄉愁」片亦如雨後春筍,紛紛懷緬七、八、九十年代,據說為了遷就為數不少的三、四十歲觀眾層,或許也有今非昔比的時代嘆謂:《重返20歲》、《匆匆那年》、《不朽的時光》、《1980年代的愛情》、《陪安東尼度過漫長歲月》、《記得少年那首歌》……不少由意念到手法皆頗千篇一律,當中只有李玉的《萬物生長》及相國強的《少年巴比倫》拍得較好。

台片人文色彩濃厚

台灣影片的人文色彩較濃,林書宇的《百日告別》未竟全功,但技術一絲不苟,作為探討死亡、悼念、儀式的題材,華語片亦算罕見。鄭文堂的《菜鳥》很正氣、紮實,不落俗套,玉女簡嫚書的可塑性原來很大。還有些為小眾發聲的好片,林靖傑的《愛琳娜》拍基層女工,人物支線複雜豐富;鄭有傑的《太陽的孩子》從原住民少女看身分及覺醒,情理兼具、義墳填膺,有個畫面更勾起了觀眾對六四坦克人的集體印象。

是不是因為前年五十屆金馬獎的大獎頒給了《爸媽不在家》,所以這兩年報名的新、馬華語片特別多?這次看到的,最少有兩部好片。一是陳子謙的《想入非非》,是關於鳳飛飛的趣怪歌舞片。還有《爸媽不在家》導演陳哲藝監製的《再見,在也不見》,三個導演各拍一段獨立短片,悉由陳柏霖當主角。《再見》含蓄溫婉、言簡意賅,說成長與愛情糾葛,更像歐洲電影,陳哲藝領軍果然不凡。可惜《想入》及《再見》皆沒被提名,《再見》倒被金馬影展選作開幕電影。順帶一提,今年看眾多華語片中,大陸女演員蔣雯麗似乎是另一贏家。她在《再見》第三段飾演大方端莊的教授,在徐浩峰《師父》演心狠手辣的武林主持,都極搶鏡。清新爽朗的短髮造型,不讓年輕女星專美。

眾多報名片中,最讓人丈八金剛是蔡明亮的《那日下午》,兩小時多全是蔡跟李康生在一家破屋內的對談,談他們對創作、家人的種種,很真心的。說丈八金剛,是蔡明亮竟然報名「劇情長片」,似乎在試探評審對「劇情片」的定義。哈哈,大抵我們都不夠想像力吧,《那日下午》是少有一部,來自名導但連初選也不入圍的片子。

文:家明
編輯:蔡曉彤

1 則留言:

  1. 蔡明亮自從以電影導演身分進入當代藝術界,似是找到真正的歸宿,他的作品已經不能以「電影」視之,應該要看成「錄像藝術」了。終歸這兩種東西,還是不太一樣。

    回覆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