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4月17日 星期三

陳文敏 - 假如……

明報   2013年4月17日

假如現在是2017年,特首選舉進行在即。儘管社會上對沒設篩選的普選機制有強烈訴求,中央政府最終決定提名程序如下:提名委員會按2012的選舉委員會的組成方法設定,人數保留為1200人。每名有意參選者須得到最少120名委員提名,然後由提名委員會投票選出不多於3名候選人參選。

提名結束之日有4位參選者,當中有根正苗紅的政界人士,有豐富行政經驗但偏向民主的人士,也有唯中央政府馬首是瞻的建制派人士。提名委員會以少數服從多數的程序選出3名候選人。受泛民支持的候選人最終位居榜末而不獲提名委員會提名參選。

市民普遍認為提名委員會作出篩選,不讓泛民支持的人士參選,而民意調查顯示,支持該名人士參選的市民高達40%,遠高於部分成功獲得提名的候選人(雖然支持他當特首的只有10%左右)。於是,泛民連日發動多次大型示威遊行,提名委員會的決定亦受海外的批評。一些親中人士遂發起反遊行,支持提名委員會的決定,結果支持和反對者均引發不少衝突。

選舉當日市民積極參與投票,結果親中的建制派人士以約80萬票當選,但當日卻有高達200萬張廢票,不少市民以投廢票宣泄不滿。

新特首上任後,馬上宣誓愛國愛港,更隨即拜會中聯辦謝票。由於選舉期間幾名建制派的候選人互相攻訐,造成不少裂痕。新特首只懂愛國愛港,既欠缺個人魅力,又沒有班子相助,有能之士盡皆迴避,而由於他經篩選才能獲選,也得不到市民的信任,遊行反對之聲不絕於耳,社會內部四分五裂,政治、經濟、民生停滯不前,政府施政舉步維艱,施政一塌糊塗,有些投資者則靜悄悄地移走資金,貧富懸殊有增無減,年輕的一代看不到未來,反政府的心態變得愈來愈強,社會上爭吵無日無之,東方之珠正在慢慢褪色,明亮不再……這一切皆源於一個不為市民接受的選舉制度。

如果提名委員會不開放,如果提名仍打算作為篩選不為中央接受的人士的機制,以上猜測是否就是香港未來的寫照?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