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3月28日 星期四

長平 - 人性的弱點

主編的話    陽光時務    2013年3月28日

我曾經在台北參觀過壹傳媒的「媒體工廠」,對其創新能力嘆為觀止。黎智英強悍的「市場邏輯」,對於民主轉型之後仍然在政治陰影中困鬥的台灣媒體來說,無疑具有革命性的衝擊。他曾經驕傲地抨擊台灣的「文人辦報」:「台灣的讀者被忽略了,做傳媒的沒有想過讀者要什麼,只想到自己要給讀者什麼,你真的問過讀者嗎?真的知道讀者要什麼嗎?」

有批評者指出,《蘋果日報》預設了讀者趣味低俗、思想浮淺的前提,對於讀者名為尊重實則貶損。其實,該報一直有跳出黨派糾葛、大膽直言的評論文章,儘管這也常被批評為「消費政治」。

放進媒體歷史中看,這種「妓院旁邊開教堂」的做法並不新鮮。上世紀初期,美國現代媒體業先行者普利策也曾為自己辦的「黃色小報」辯解,他是先通過聳動性的低俗新聞抓住讀者,再讓他們看一些事關民主政治的嚴肅的調查報道和評論文章。

與台灣的媒體歷史類似,美國「黃色小報」的進步意義在於,它是對於黨派報紙傳統的矯枉過正,打的也是走出政黨控制、滿足民眾口味的旗號。

顯然,當時美國的專業人士和普通讀者對此狀況並不滿意,主流大報開始轉向新聞專業主義,以客觀公正的報道和嚴肅認真的批評服務公眾。在公共服務的專業標準中,政黨控制、資本干預和色情暴力等低級趣味都令人蒙羞。

今天的台灣媒體,大多陷入這三種泥沼之中而不能自拔。作為一個旁觀者,我也時常為我尊敬的台灣同行感到害羞。

既然台灣的民主政治深受美國影響,我自然也有一種期待,以爲台灣媒體也會踩在前人的肩膀上,很快走出「黃色小報」的泥沼,做出令人羡慕的華文媒體的墶本(??)。

然而,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。台灣媒體面臨歷史性的新問題:一是新技術對於媒體觀念和格局的改變;二是資本全球化時代媒體更加弱勢;三是兩岸政治對於台灣政黨及媒體的影響。三者盤根錯節,互為表裏。

中共是新技術和全球化的受益者,在兩岸關係上亦是如此。台灣目光短淺的政客,也總是巴望從中獲利,從而成為共謀者。他們一起誇大了中共的威力,讓台灣在政治、軍事、經濟和文化上都處於悲苦守護的心態。台灣的媒體不僅有被直接用金錢收購的危險,也由於資本的短線操作而導致人才短缺,更因為政客塑造的兩岸氛圍使得媒體人喪失了文化自信。

政治、資本和黃色新聞一樣,對於讀者的控制手段,大多是利用人性的弱點。恐嚇、收買和弱智教育,也正是這六十年來發生在中國大陸的故事。


和過去人們對於未來的預測相反,不是民主的力量戰無不勝,而是全球化和新科技讓專制者更方便地利用人性的弱點,攻城掠地,得心應手。這我們必須要認真思考的問題。

2 則留言:

  1. 香港核心價值的形成背景

    香港核心價值是怎樣形成的?

    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。有人說它是一個在語言、文字、文化、生活方式、公共契約、相互理解、互相尊重、平等互惠、互不干涉、求同存異的大環境下,經過數十年的共同努力,才慢慢地形成的,它是所有香港市民的共同財產,大家都要珍惜,用心去保護。

    2004年, 幾百位不同背景及政治理念的香港知識分子,決心維護香港核心價值。他們聯名登報,發表了《香港核心價值宣言》。該宣言列舉出八大香港核心價值:「自由民主、人權法治、公平公義、和平仁愛、誠信透明、多元包容、尊重個人、恪守專業」。

    老實說, 香港人真是了不起: 超過一百萬人上街示威, 大家都守規則, 魚貫而行, 沒有發生一次打、殺、掠、燒的暴力行為。這在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都是罕見的。有專門研究遊行示威行為的學者說,香港是世界示威文明的典範。這種「香港示威模式」是全世界公民的學習對象,香港市民應引以為榮。

    香港文化結合了中西方文明的優良傳統,這是如何產生的?

    1. 香港人從嬰兒開始, 便接受漢英雙語教育。香港兒童的大腦神經結構與只接受單一語言教育的人不同,雙語教育強化了香港學生的抽象概念能力。

    2. 香港家長來自世界各地, 他們普遍認同多元化的文化背景。香港兒童從小就可以接觸到來自全球的資訊、娛樂、電影、音樂、文學、文化藝術等。例如:中國戲曲、日本漫畫、美國電影、英國音樂、印度歌舞、德國建築、意大利歌劇、土耳其舞蹈及韓國電視劇等。

    3. 每當有長假期, 香港家長大都會帶孩子到世界各地旅遊。跟據旅遊雜誌的統計,香港學生在中學畢業前,平均去過五個國家,例如:日本、新加坡、泰國、韓國、越南、美國、英國及澳洲等地,都是熱門地點。

    4. 香港的一些中學,每年會與旅行社合作,舉辦暑期遊學團,很多中產學生都會參加,他們會到歐美澳等地生活數星期,住在當地人家庭之中,用英語思維來溝通。

    5. 除了340萬本港民持有BNO護照之外,本港居民有很多持有不同國家的護照,例如:美國、澳洲、新加坡、新西蘭、加拿大及英國等地,跟據非正式統計,每四個香港成年人,便有一人持外國謢照。所以香港很多人都有親朋好友長居海外,每當長假期,他們便會帶孩子到海外去探親。

    6. 香港人天性樂觀,最愛玩,無論是大人、小孩、老人、教師、警察或法官,都十分好玩樂。歌神許冠傑的名曲《最緊要好玩》是大多數香港人的心聲。其實喜歡玩,就是熱愛生活,懂得享受生命的方式。

    7. 香港多年來以自由而著稱。無論是來自哪裡的人,中、日、英、法、德、俄或美的旅客或商務人士,都可以在本港自由活動,飲食購物,高歌娛樂,只要不違反法律或影響別人便可以。

    8. 除了出入境自由之外, 香港還是一個自由港,貨幣、貨物、食品、書籍、電影、股票等一切東西,除了法律上禁止的之外,都可以自由出入。

    9. 香港也是所有華人社會中最有自由傳統的地方,有人說:「香港勝在有言論自由。」相比以往的台灣、新加坡及中國大陸,香港的出版自由使很多不同地方的異見人士都喜歡在香港出版著作,使香港變成一個百花齊放的獨特之地。

    10. 香港首富李嘉誠說過, 香港精神是契約精神,絕大部分香港人都遵守合約,依法辦事,不走後門,市民不但拒絕行賄,還主動告發並指正貪污腐化,這是香港市民的公民行為。

    有社會學者指出, 香港市民是生活在「公共契約」之下的一個華人為主的社會。而中國大陸的城市市民,大都還是生活在「私人契約」的環境之中,他們的一切,包括人生安全、個人財產、名譽地位及個人自由,都必須靠私人關係、家族連結、朋友互助及利益輸送來達到安全保障,萬一其中一個關鍵因素出現問題,想跑也沒辦法,只有認命;所以國內的官員及商人能賺錢時特別狠,之后便
    讓子女出國留學移民,再轉移財產到外地。

    有專門研究貪污的犯罪心理學家指出,集體貪污行為的產生是該社會的共同犯罪行為,因為沒有社會文化的共同默許,這種貪污文化是不能夠這樣普遍存在的。

    於是香港廉政公署在本港的羅湖關口做了一幅廣告:「香港—勝在有ICAC」,並以此告知各地入境人士,香港是反貪的法治地區,一國兩制之下,香港是不可以行賄的,希望大家入鄉隨俗,戒除動不動便走後門的不文明惡習,來到香港要守規矩,尊重香港核心價值。

    《香港核心價值論》
    http://www.red-publish.com/big5/book/2000

    回覆刪除
  2. 「自由民主、人權法治、公平公義、和平仁愛、誠信透明、多元包容、尊重個人、恪守專業」

    是一些普世價值的描述, 是文明先進的地區共有的, 說成為《香港核心價值》, 有點勉強, 因為說這是《美國核心價值》, 《英國核心價值》, 也不會離譜

    因為這種普世價值, 如果不加上特殊的地區描述, 說明其歷史的脈絡, 是見不到它的動態變化, 穩健維繫著還是衰落中

    同是自由, 美國的與香港的, 在狀態上便有很大的差異, 美國的, 有民主政治制度保護, 香港的, 在離開了英帝國的賜予後, 情況不妙

    探討《核心價值在香港的趨勢》, 是否更有建設性, 最終還是避不開《香港的歷史》這個題目

    回覆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