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11月25日 星期日

張大春 - 文創騙術早就來了

香港蘋果日報   2012年11月25日

我先抄錄兩段文字,讀後請想幾秒鐘:如果有人這麼跟你說話,你會以為他從事的是哪一個行業?

「將漢學中解構出來的漢文化元素,加入更多的創意與想法,重新排列組合,賦予漢文化全新的活力與風貌,因為你擁有豐富的人文學養,所以能掌握漢文化的精髓,轉化成許多有趣的事物,帶領大家欣賞漢文化之美,因為有你,漢文化將一改過去的蟄伏姿態,讓世人驚艷!」

「首先你必須加強自己在漢文化方面的素養與深度,同時也需培養自己在不同領域的專業能力。透過對於漢學的了解再加上跨界整合能力,你可以將漢學元素融入不同的領域之中,塑造獨樹一格的漢式風情,為漢文化帶來全新價值。」

這是台灣淡江大學「文化創意產業學分學程」關於「創意漢學產業」的簡介,我曾經問過幾個問題:文中的漢學何所指?漢文化又何所指?解構是甚麼?漢式風情又是甚麼?歸根結柢一句話:這兩段話究竟是甚麼意思?全球沒有一個漢人或漢子能答覆我。

「文化創意產業」是一個咒語嗎?

明明現成的文化活動、產業和表現就在現實之中,無論是表演經紀、藝術代理、文藝出版、影視營銷以及無數種視覺、空間、建築、服裝、飾品……設計,還是說得出口、拿得出手的任何文化商品,都還在原地求生;明明這些創作者各有不同的維生系統──有的需要資本,有的需要舞台,有的需要政府補貼,有的需要企業贊助,有的需要經紀制度,有的需要營銷管道,有的甚麼都需要,有的不完全需要。這些事務在「文創」這個詞彙被創造出來以前就存在了,人們會說:創造出一個語詞來有甚麼不對?

許多人早就毫不猶豫、毫無懷疑地走進了「文化創意產業」這六個字的天羅地網之中,發現並欣喜地接受:原來我搞了幾十年的勾當有這麼一個時髦的名詞。欣喜無異於名片上加印了頭銜的人沒有想清楚:為甚麼在簡單、清楚而具體的現實之中,硬要生造出這六個字的大帽子才能本分地幹活兒?打個比喻,就好像人們熟知的那一則童話故事:國王裸身出門,百姓圍觀蹓鳥,可是人人都說看見了新衣。

至少在許多大學裏拱出這樣一門課程,直接展現了學院已經不再顧惜學術的本質與尊嚴,學院狀似要讓學生更大量地擁入校園,並假想選修某科某課,就能直接獲得日後進入職場的知識和技能。這就好比學徒習烹飪過程艱辛,有倡議改學包裹飯盒者,學徒們相信了,還真花了四年光陰,輕鬆愉快地學習如何用花布包飯盒。那究竟是甚麼樣的花布,讀者諸君回頭看看本文前引的兩段文字就明白了。

的確有那麼一批人,已經透過產官學結構,以大學校園為基地,在講堂上吹得天花亂墜,說得疊床架屋,用雲山霧罩的流行咒語,摭拾經營管理行政財經公關市場諸般既有學門之餖飣餘粒,模糊自己幫閒無賴的身份,還要試圖以建立學程、學門、學科,作為學術封聖(canonization)的伎倆,這不但是庸眾無知的悲哀,也是學院墮落的癥狀。

我再次提醒讀者諸君:以後若有人告訴你他搞的是「文創」,你就要有面對詐騙集團的戒慎恐懼了。 

2 則留言:

  1. 可惜張大春刪光了,淡大這事始末就在他以前中時的部落格上。淡大還曾留言反駁,試圖將他一軍,說他們的參考對象包括張大春寫的「認得幾個字」。看拿著「文化創意產業」之名招搖過街的人有多無恥。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我有看過他中時部落格那篇文章,但對淡大的留言沒印象。幫閒無賴可以利用流行咒語招搖撞騙,也是因為民智昏沉啊。

      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