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10月26日 星期三

古德明 - 挑戰廢話

am730 中華正聲專欄 2011年10月26日

十月十三日,香港立法會主席曾鈺成把厲聲譴責行政長官曾蔭權的議員逐出會場;幾天後,又在報上發表文字說:「語言的力量,在於它的內涵,不在於它的聲浪。」現代漢語原來連對長官說話都有音量限制。但曾鈺成有資格談語言運用嗎?他寫的那十八個字,就有五字是廢話,可修改為「語言的力量,在於內涵,不在音量」。

現在請再看些廢話。十月十二日,曾蔭權發表施政報告說:「香港面臨巨大挑戰,能否成功克服,影響深遠。」九月十三日,溫家寶接見世界經濟論壇主席施瓦布,說「世界經濟復蘇緩慢,挑戰是巨大的」。九月七日,胡錦濤出席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會議,也說國際金融危機之下,「全球發展面臨挑戰」。他們說的是中國人話麼?

中國人從來沒有那許多「挑戰」。請看李白《豫章行》寫為國奮鬥:「精感石沒羽(精誠所至,箭可穿石),豈云憚險艱?」《三國演義》第三十七回高士崔州平對劉備說:「將軍欲使孔明斡旋天地,補綴乾坤,恐不易為。」《西遊記》第六十七回一位山莊老人告訴唐三藏:「大西天路途甚遠,前去艱難。」李白不會說「豈云憚挑戰」,崔州平不會說「補綴乾坤,挑戰是巨大的」,山莊老人也不會說「前去面臨巨大挑戰。」傳統中文的「挑戰」或「搦戰」,一般只用來說求戰,例如楚霸王項羽「願與漢王(劉邦)挑戰決雌雄」(《史記卷七》),蜀將廖化「出馬(向曹兵) 搦戰」(《三國演義》第七十三回)。

「挑戰」是英文challenge的直譯,而challenge一字,當作「困難」的同義詞,不少英文學者都認為是濫用。一九七O年版的《Collins Gem Dictionary of English Usage》指出:This word has been so much over-used by journalists that it has lost its original metaphorical meaning and is now applied to any difficult situation which has to be met(這個字經新聞記者濫用,已失去原來寓意。現在,任何困難臨頭,都叫challenge)。曾蔭權不說「克服困難」而說「克服挑戰」,就是把「挑戰」當作「困難」的典型例子。但「挑戰」從來只可以接受、拒絕或置之不理,怎麼可以「克服」?Overcome a challenge(克服挑戰)這說法,沒有一本英文字典收錄,原因明白不過。

中國人會說:「香港面臨重重難關,能否度過,影響深遠。」曾蔭權則說:「香港面臨巨大挑戰,能否成功克服,影響深遠。」看來,挑戰不但可以「成功克服」,還可以「不成功克服」,總之,無論成不成功克服,都是克服了。新中國大人先生的現代漢語,一例是這樣廢話連篇。

古德明
作者專研中英文,以寫作、翻譯為業。 (逢周三刊登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