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6月11日 星期六

陳宜倩 - 國家與高等教育都迷失方向

台灣蘋果日報   2011年 06月10日

Vic:當大學也不再以追求真理、捍衛公義為目標,學者普遍淪為商業利益的附庸時,我們還能對當前年代有什麼期望?

「所謂狂熱,就是當你已經忘了自己的目標時,仍加倍努力。」競爭力狂熱,正是這麼一回事。

延伸閱讀:
梁文道:與周保松對談--大學的價值
周保松 - 走進生命的學問
-------------

在「性別與法律」的通識課,邀請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的講者,分享生命經驗以及對相關法規與實務的看法。麗君阿姨是前公娼,她的生命經驗和對世界所持的認真、率直、幽默態度很快地贏得學生的心。在填寫業界師資演講問卷時,學生對於她個人及捍衛自身存在尊嚴多具正面回饋。但問卷上其中一個問題學生幾乎都勾選「普通」,相較其他問題都勾選「非常同意」顯得奇怪。這題是:「本次演講有助於了解職場生態,提升自我競爭力」。

帶著疑惑,參加了某會議。會議上即將進行校務評鑑,要準備回答高等教育和核心能力問題。理論上通識教育核心能力包含發展批判性思考、培養理解並關懷在地社群及國際社會能力等。然而,我們也一再被提醒,要呈現量化數據說明學生具備優良競爭力能順利轉戰職場。接著大家開始討論評鑑本身正當性、評鑑方式及各項內容指標之合理性。一位院長開誠佈公地說:未來法學院的生存要視學生國家考試通過率。我立即明白:介紹庶民底層現實╱希望學生培養社會良知的想法多麼不恰當,而這「不恰當」在當今社會是如何之重要。

沒勇氣對抗不義

江國慶遭國家謀殺的新聞震撼了社會,早已不被人民信任的司法體系和國防部當然需要檢討與究責,我則希望能檢視高等教育在繼續製造悲劇或終結悲劇的可能角色。在江案到底「總共用了」多少高階軍官、法官、檢察官、公務員來刑求並殺害一個無辜的人,共同容忍了這罪行?以正義之名,究竟「總共用了」多少受過訓練、信譽卓著的專家來結束年輕的生命?當我們忙著將大學變工廠,為市場生產立即可用的「專家」,究竟什麼是學生應該具備之「核心能力」?而我們又傳達什麼樣的「核心價值」? 我迷惘了。

如同麗君阿姨說的,找一份工作獨力養家活口很重要,那是件有尊嚴的事。但在找工作的同時,不也需要作為人的同理心、倫理、對社群的關懷、對我們努力在其中求生存的社會結構持批判性思考,才能發展出永續的、令人滿意的工作生涯?我希望學生能從性工作者經驗學到:性、性別、階級及法律如何交織作用在個體,期待他們在年輕的生命歲月中,第一次面對面接觸到社會最弱勢身分者時所展現的心疼、憐惜與理解,終能轉換為瞭解自己挑戰不義制度的社會責任,而不是歧視在不義制度中掙扎生存的人們。然而現實是我和學生們常被提醒:要具備競爭力。

我想這些高階軍官們並不是刻意被教育,要成為穿制服戴徽章的「殺人犯」,然而卻犯下「人神共憤」之罪。在江案過程中的某些關鍵時刻,這些人無法展現身為負責之人的「核心價值」,他們可能處於須不計代價有效率破案的壓力下,最後因快速破案而受勳。我猜想,應該早有人清楚地看到了不義,卻沒有勇氣與策略來反抗這「組織犯罪」。

我們不斷重蹈覆轍,這次是在大學校務評鑑,恐怕我也無力抵抗。這不只是個案,而是國家喪失判斷力、失去方向的結果。檢視江案國家不義的同時,我們目光應超越司法體系,思索迷途知返的抵抗策略。我們要走向哪裡?從國家、大學教育的角度,我們希望在公民╱專業人士╱工作者身上看到什麼樣內涵的「核心能力」或「核心價值」?這樣很合理吧。

作者為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兼任所長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