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5月4日 星期三

林沛理 - 拒絕Facebook的理由 (2010年6月)

亞洲週刊 2010年6月20日

Vic: It's okay if you enjoy yourself on Facebook. Don't get upset at this article. The Facebook phenomenon is evolving quickly and has serious social impacts. This article touches only a part of it.
---------------------

英國知名哲學家羅素(Bertrand Russell)一九二七年,在倫敦發表一篇題為《我為什麼不是基督徒?》(Why I Am Not A Christian?)的演說,轟動西方知識界。他由什麼是基督徒說起,一路談到上帝的存在、基督的品性,以至恐懼乃宗教的基礎等議題;最後以重申自由思想的重要作結。

在八十三年後日益世俗化的的今天,大張旗鼓地宣布自己不是基督徒、天主教徒或者佛教徒,不僅多此一舉,簡直是貽笑大方。可是倘若你沒有註冊成為社交網站Facebook的會員,我建議你馬上寫一篇《為什麼在Facebook上找不到我?》(Why I Am Not On Facebook?)公諸於世,以免被標籤為有嚴重自閉傾向的「宅男」或與社會為敵的危險人物。原因很簡單,Facebook今日是越來越多人的宗教、娛樂,甚至生命,你對它說不,就等於撥開世界向你伸出的友善之手。

這並非誇張之詞。Facebook面世只有短短六年,已經有超過五億個註冊會員。它同時是全球最大的圖片庫,載有圖片近五百億幀,並且以每週十億幀新圖片的驚人速度增長。

更重要的,是Facebook徹底改變了現代人的社交基因,令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更緊密、交往更頻繁和相聚更容易。

一百年前,小說家福斯特在《霍華德莊園》(Howard's End)中苦口婆心奉勸世人不要活在孤獨的斗室之中,那句發自肺腑的「Only connect」(只管連接起來),成為了說出無數人心底呼聲的處世格言。一百年後的今日,Facebook把整個世界都連接起來,福斯特心目中的大同社會似乎近在咫尺,事實是否真的如此?

一如世人要為一個新的平的世界(a new flat world)付出代價,活在一個由Facebook連在一起的世界,並不是想像中的逍遙自在。到今日,我仍然堅持做一個抵制,甚至反抗Facebook的死硬派(a Facebook holdout),除了因為這是一個浪漫、蒼涼的手勢,隱然透出一種就算不是「大衛勇戰巨人」,也是「螳臂擋車」的悲壯之外;還是因為深感Facebook以分享、溝通和幫助我們建立人脈和社會關係為名,正在將我們的社會推往更自戀、更虛情假意和更多癮君子的方向發展。

不是嗎?現在也許已經難以想像,但在一個Facebook前的世界,如果你將你的喜好、日常生活的細節,突發的奇想,如數家珍、巨細無遺地與人「分享」;又將所拍的照片,不管是午餐的時候在「大排檔」吃的一碗牛腩麵;還是在「卡拉OK」唱歌時的狂態,通通拿出來給人看,普通朋友必定對你敬而遠之,好朋友亦無奈與你疏遠。「自我陶醉者」(narcissist)的標籤,更會如影隨形般對你不離不棄。英文有一句異常貼切的慣用語來形容這一種人——「He is so full of himself」(他滿口和滿腦子都是自己),又說滿腦子都是自己的人,腦子往往都是空空如也的(He that is full of himself is usually very empty)。

這正是我對Facebook敬而遠之的原因:每一個Facebook的註冊用戶都是「full of himself」的。在這個意義上,Facebook合法化和常態化了自我中心與自戀,將一種劣根性變成一種美德。

對我來說,「Facebook friends」根本就是一個無法自圓其說的矛盾詞(oxymoron)。友誼未必要達到兩肋插刀、肝膽相照的境界,
但做朋友,至少要志同道合、臭味相投。真正的友誼,更加是一種靈魂的溝通與心神的默契。

西諺所說的「只有真正的朋友,才可以悠然自得地相對無語」(True friendship comes when silence between two people is comfortable),大概就是這個意思。

可是,你可以想像兩個由Facebook連繫起來的朋友在Facebook上相對無語嗎?這一切也許只是我這個過時的人的瘋言瘋語。對現代人來說,Facebook已變成了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。他們當然不會承認自己在不知不覺中,已經成為了「癮君子」的一個新品種——Facebook junkies。

林沛理,《信報》、《明報》及《南方都市報》專欄作家。著作包括《破謬.思維》、《精彩的偏見》及《英文玩家》,最新的一本書是Once A Hero - The Vanishing Hong Kong Cinema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