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3月6日 星期日

許寶強 - 兒戲預算案 玩假政務官

2011年3月6日

Vic:其實,我覺得政府派錢也不錯。既然這個政府如此無心又無能,有錢唔識使,那麼多錢留在庫房,不如現兜兜派些給市民自己用。

許寶強先生說香港政府官員奉行「交功課主義」,確是妙論。他們的確最著緊向上頭交差,而不是真正幫市民解決問題。市民有什麼問題?萬惡的地產霸權且不去說它,香港一般市民能享有合理的醫療保障嗎?且摘錄張永和醫生2011年1月27日刊於信報的文章〈人口老化 醫改刻不容緩〉:

有相當大部分病者,患上了非緊急、非致命卻又實在影響到健康的病患。這範圍的病患很大,雖然不算急症,但若不能及時處理,則大有可能繼續惡化,更嚴重地妨礙病者的日常生活運作。在公營醫療系統裏面,這群組病者很可能就是在專科門診處輪候著。由於公營醫院專科門診的輪候時間變得愈來愈長,便反映出在這層面的服務,很大程度已經去到不勝負荷的地步。

李婆婆患上白內障,視力只有正常人之兩成,令她經常因碰倒雜物而跌倒。經診斷後隨即轉介到公立醫院眼科部治療,見眼科醫生經已是四個月後。眼科醫生無奈地告訴她,視力比她更差的大有人在,排期接受白內障手術需要輪候五年時間。李婆婆聽罷,仿如晴天霹靂,心想排到做手術時還不知有命沒有。但因她家境清貧,沒有其他選擇,只有無奈地接受。

陳先生年近六十,正計劃享受退休生活。例行身體檢查時卻發現他的腎功能只有正常人三成,超聲波檢查發現他右側腎盂因腎石阻塞,導致腎臟發大和積水。他往私人泌尿外科醫生處求診,需要作導管引流再配合碎石治療,使腎臟功能得以保存,以及預防併發症的出現。他有一份人壽保險,包括了意外和危疾的保障。他誤以為治療費用也包括在內,向保險中介者細問之下,才發現保單並沒有包括自己所需要的醫療保障。結果他需要動用畢生積蓄去治病,令他失去預算之外,還要推遲自己的退休計劃。

救護員張先生於執勤時受傷,他為救一名誤墮平台的傷者,他用右手「撐」過欄河,手腕過度旋轉而受傷疼痛。他先到公立醫院急症室求診,X光排除了骨折的可能。及後他嘗試過跌打以及針灸治療,但作用有限。他的手腕尺側持續疼痛、握力減低、手腕扭力變差,連拿起水壺倒水也感到吃力。他一直未能重返工作崗位,後來輾轉來到普通科門診求醫,醫生懷疑他的手腕關節「三角韌帶軟骨」(Triangular Fibrocartilage Complex, TFCC)受傷,建議他接受骨科醫生的治理。他被轉介到公立醫院骨科門診,因他的病情不算「緊急」,在排了個「提早」的預約期後,面見骨科醫生已經是二個月之後;又因其病情並非致命,要再排期三個月後才能作磁力共振檢查,檢查確定他的手腕關節三角韌帶軟骨有否破裂,之後才能決定是否需要進行腕關節鏡手術治療。事件用上超過半年時間,當中張先生、醫生,以致對社會整體,都要付出沉重的代價。

目前的公營醫療服務,對於以上病者而言,似乎便有所落差。私人醫務服務絕對可以提供幫助,但這實在並非普羅大眾所能承擔。一個合適的醫療保險計劃,在這些情況下,或可以更好地保障到病者。

近期聽到令人噴飯的一句話,是「政府有錢即係市民有錢」,完全是超現實之言。高官應該去跟上文中的李婆婆、陳先生、張先生說:「其實你o地好有錢,因為政府累積了幾千億財政盈餘、上萬億外匯儲備。不過……公共資源始終係寶貴的,所以沒辦法,婆婆的白內障手術還是要排五年,任何專科門診還是至少要排幾個月。哈哈哈……無辦法啦,反正你o地o既病唔夠急,一時三刻死唔去。哈哈哈……我o地o既哲學係小政府,大社會……」

香港的政府和財閥精於搜括,對真正的民生困苦視而不見,為富不仁,有錢也不肯花在真正有益民生的事上;括你一千億,花十億八億「關愛」社會,假惺惺扮慈善,企圖名利雙收。可憐大部分港人平日只懂沉默地捱生捱死,間中吵一下,無能的政府腳軟派錢,大家就忘了問題的根源,「務實地」接受現實了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【明報專訊】本來,禮多人不怪。然而,我們的政府,派錢竟然也能夠派出事。原因可在?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惹來爭議的一席話,點出了任誰也難以否認的社會怨氣。怨憤的源頭,恐怕並非是計較派錢的多寡,而是對政府的徹底不信任。由高鐵到交通津貼、由殺校縮班到預算案,曾被認為是「廉潔高效」的政務官班子,今天為何成為眾矢之的?

就初出台的預算案,本地輿論的評論,主要針對當中的強積金注資、土地供應的作假和僅作小修小補的「派錢」措施。之後,在強大民意壓力下被迫「轉軚」的修訂預算案,儘管大灑金錢,但仍無法避免罵聲﹕或指曾俊華已背棄了其一貫信奉的「審慎理財原則」,又或批評財爺不尊重依據既定諮詢程序的決策過程,甚至指摘政府不再理性務實,只懂向民粹力量低頭。這些批評,自然不全是無的放矢,但卻仍有點錯認了批判的前提。

審慎理財的虛妄

真正審慎的理財,是要保證公共財政用得其所,在不浪費金錢的前提下,有效地達致市民所重視的目標。今年曾俊華提出的預算案重點,包括處理資產泡沫(主要是樓價)和通脹等兩大問題。暫不論其忽略了貧富懸殊這普羅百姓十分在意的焦點,單就控制樓價和通脹這兩項目標,預算案所提出的措施,顯然只是飲鴆止渴的虛招,完全搔不著癢處。所謂「大幅」增加「可建」樓宇的土地面積,在拒建居屋和有利於大地產商的勾地政策主導下,只是路人皆見的謊話;排除與美元脫鉤,難以提高本地銀行利息,貨幣不斷貶值,要解決資產泡沫和通脹,自然是緣木求魚;市場壟斷日益嚴重,租金、交通、超市、電力等價格飆升,貧富差距不斷擴大,短期的派錢退稅和補貼電費、減免差餉與公屋租金、增加綜援金額及食物援助等「象徵式」政策,除了向公眾表明,政府「正在做嘢」之外,顯然無補於事,難以寄望樓價和通脹由此而受控。這樣玩假的公關表演,與「審慎理財」所追求的有效解決問題,自然完全沾不上邊。

說曾俊華背棄了「審慎理財原則」,其實有點冤枉。其實,香港特區政府的理財,不見得一貫「審慎」。財政預算案「玩假」,並非始於今年。過去幾年的預算案,不是提出了扶貧、建立公平及可持續發展的社會、發展文化及創意產業、改善空氣等環境質素、處理人口老化等宏大目標?然而,歷屆財爺所提出的建議,來來去去都只是一些小修小補的「象徵式措施」,完全沒有觸及問題的核心。不然的話,為什麼三年又三年之後,我城貧富愈加懸殊、公平依然欠奉、西九流失文化舵手、環境質素不見改善?這些過去的財政預算案,真的可叫作「審慎理財」嗎?還只是不斷花一些「冤枉錢」,浪費市民和公務員的時間精神,投入一些無關宏旨的虛務?做大量無謂的事情,令真正的問題無法提出和解决,這就是「審慎理財」、「理性務實」嗎?

假戲假做

以這次備受爭議的注資強積金建議為例。據說,注資原初是為了令市民退休後更有保障,將來能過更好的生活。然而,每月僱主供款不多於一千港元的強積金,本來對市民未來生活的保障已經不大,再加上低回報率、高手續費,退休人士真的能指望靠這些微簿的積蓄終老嗎?在這「象徵式」的「強積金」浮沙之上,再一次過添注六千大洋,就能夠像強積金管理局所說﹕「有助確保現時在職人士日後可享有舒適安穩的生活」?騙不了市民之後,大幅修改預算案後的胡亂派錢,難道就與退休保障的目標相關?如果強積金從一開始只是在玩假,那麼,這次的注資派錢活劇,不是假戲假做嗎?

其實,評論者提出的其他憂慮,例如擔心政府不再理性務實及破壞諮詢制度的威信,都有點錯認前提。政務官大概從來都不太重視真正能解決問題的理性務實,這可從政府對認真和系統的研究工作的漠視中窺見一二。而殖民地遺留下來的諮詢制度,很大程度只是玩假的表演﹕從諮詢委員會成員到諮詢的時間、議程和地點的選擇,大概都能看到,政府並不重視認真地聽取民意。又例如「民粹」,其實也是政務官的強項,還記得「167萬」港人內地子女的無中生有的恐嚇嗎?近的則有孫明揚「隨口噏」的小班教學需要四百億這「假設性答案」。理性務實?還是嘩眾取寵?

正如我在以往的文章指出,政府官員的運作邏輯,是「交功課主義」,也就是依照既定程序規章,準時交差。至於由他們訂定或執行的政策,是否可以達致預設的目標,並不是重點。因此,課程發展處的任務只是跟循既定程序,準時出版課程指引,至於課程內容是否與教改目標相關,是「功課」要求以外的事,因此是無需深究的;同理,負責編制財政預算案的各級官員,只需保證依足程序規章,遣詞用字小心謹慎,至於財政收支是否能夠對抗通脹、處理資產泡沫、扶貧安老,顯然並非其「務實」的真正着力之處。

要「無驚無險,又到五點」,最好就是能盡量「平衡」各界利益。自然,「各界」也有分大小親疏。在地產霸權橫行的世代,自稱政治中立的政務官為求減少「交功課」的阻力,或多或少都會向大企業傾斜;不過,當北非中東的茉莉花香飄送國內,香港積累的民怨一觸即發,政府高官自然不敢視完全「民意如浮雲」。於是,放棄本來就不大堅持的原則、推翻原先也是玩假的方案,也就順理成章。「因風駛能搖櫓,逆水撑船費工夫」,欺善怕惡、遇阻即退,也許才是政務官能順利「交功課」的通則。

走向臨界點?

政府至今大概還不願直面市民憤怒的根源。花半年製作、經「廣泛」諮詢的財政預算案,提出的建議之所以令人憤怒,真正的原因,是由於在財富日益集中的世代,政府仍因循於玩假的「交功課主義」,有意無意偏幫了愈來愈「過分」的富裕特權階級﹕注資強積金,最「受惠」的是擁有特許經營權的基金信託機構;補助電費和津貼交通,卻不限制坐享高額盈利的壟斷企業加價,自然容易被理解為以公帑支持私營財閥;分批控制土地供應、堅決停建居屋,效果自然是讓樓價租金繼續飆升,進一步鞏固地產霸權。

香港市民最關注的問題,是貧富懸殊、通脹加劇、住房困難,這其實已是「不吃粟米班塊飯」階層以外的「社會共識」。這些問題的直接成因,是市場和老百姓的生活空間,不斷受到各種壟斷和特權力量蠶食;而在背後支持的,則是政府的傾斜政策,當中政務官玩假的「交功課」邏輯,扮演了推波助瀾的角色;普羅市民之所以難以改變這趨勢,主要是受限於不民主的政治制度。

其實,要訂定一份真正「理財審慎」、「務實理性」的預算案,並不困難。只需首先確立能有效改善市民生活的目標,例如縮短公屋和政府醫院的輪候時間、重建居屋、立例限制壟斷、推出小班教學、增設大學資助學位、建立全民退休保障制度、增加綜援金額等等;其次,在這些不含糊的目標之上,依據每年的具體收支情况,訂定一步一步邁向這些目標的措施,例如在坐擁巨額財政盈餘的年份,逐步注資建立全民醫療、教育和退休保障基金。當然,前提是諮詢制度必須改變,以認真地蒐集民意;政務官的運作也得翻新,以真正向市民問責;而政制也必須民主化,賦予百姓選擇和監督政府的權力。

以上的當然不是什麼真知灼見,甚至有點老生常談。不過,「橋不怕舊,最緊要受」。倘若當政者繼續沒有意願「玩真」,「紫荊花革命」也就可能不會「玩假」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